第一百二十二章 飞往月亮的翅膀-《月之影面》
第(2/3)页
“把节省下来的人手组建一个民用航空器团队,再充实一下咱们的发动机团队,基本上就差不多了”,杨总师回答到。
“说正事吧,阿波罗表现的怎么样,关键是续航能力是不是能够达到设计目标”,王一男问到,
“表现非常好,除了飞行状态一切正常以外,由于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根据太阳的方位自动调整角度,加上无人机本身盘旋的姿态也是可以调整的,太阳能发电的效率提升了2.5倍”,
“这样下来,飞行器一天的发电量除了维持飞行器本身的巡航飞行以外,足够将电池充满”,
“我们综合各方面数据之后,将电池的重量降低了20%,还是可以达到自续航的要求”,杨总师高兴地说,
“也就是说,理论上阿波罗在天上飞多久都没问题”,
“当然,考虑到各种设备的可靠工作时间,我们认为持续飞行六个月进行一次全系统检修,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了”。
“那太好了,六个月应该足够了,毕竟软件改bug,还有升级什么的,六个月一次也是很正常的”,王一男点了点头。
“你们的产能怎么样,接下来可能要在全国进行部署了”,王一男问,
“脉动生产线建立之前,我们一个月大概能生产4-5架”,杨总师说,
“三个月之后就可以建成一条新的脉动生产线,每个月至少能生产15架以上”。
“那问题不大,半年基本上就可以实现对整个华国的稀疏覆盖了”,
跟杨总师又闲扯了一会,特别是重点关注了那个先进中等推力发动机,前段时间,王一男还在帝都航天大学找了一个团队,在这款发动机的基础上,开发独立的补氧系统。
所谓的补氧系统,就是在低空大气密度足够大,氧气含量足够丰富的时候,发动机本身的进气道就可以提供燃料充分燃烧所需要的氧气,但是一旦发动机工作在更高的高空,比如说十万米以上,空气含量包括氧气含量非常稀薄的时候,独立的补氧系统就能够将携带的液氧气化,补充到燃烧室,以便燃料可以充分燃烧。
实际上就是让一台发动机既能当在大气层工作的航空发动机,也能当成在大气层外工作的航天发动机使用,让低成本的太空穿梭成为可能。
在研制补氧系统的时候,几个帝都航空大学的博士生脑洞大开,提出了一个天才的创意。传统的发动机进气和燃料的混合方式都是固定的,这样对燃烧室里面燃烧行为的控制是非常弱的。
一般的补氧方式是在燃烧室的前端,也就是在进气道的末端将气化的液氧跟进气道压缩进来的空气混合(即使在10万米以上的高空,也是有稀薄的大气),但是这帮脑洞大开的博士就问了,“为什么不能将氧气补充到燃烧室的指定位置呢,这样还可以控制燃烧的热力学构型,达到更好的燃烧效果”。
第(2/3)页